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被爽到高潮在线观看,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回復
  • 收藏
  • 點贊
  • 分享
  • 發(fā)新帖

電除塵脈沖電源方案的討論

    目前國內電除塵用脈沖電源方案,均源于丹麥史密斯的第四代脈沖電源方案,史密斯的專利方案有兩種,分為低壓側開關耦合與高壓耦合兩種,工程應用的只有低壓側耦合方案,目前國內的方案考慮成本,幾乎所有廠商的設備的性能指標都沒有達到史密斯的額定值,主要原因是方案太貴。

捕獲1

全部回復(24)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2018-01-02 22:32

Victor Reyes and Peter Elholm_ 4th generation of Coromax pulse generators for ESP’s Denmark.pdf

這個是丹麥史密斯的脈沖電源方案,額定參數為:脈沖寬度:75us(額定負載電容:115nF);重復頻率:2~100Hz;脈沖疊加電壓:80kV

0
回復
2018-01-02 22:45
@沐之源電力電子
VictorReyesandPeterElholm_4thgenerationofCoromaxpulsegeneratorsforESP’sDenmark.pdf這個是丹麥史密斯的脈沖電源方案,額定參數為:脈沖寬度:75us(額定負載電容:115nF);重復頻率:2~100Hz;脈沖疊加電壓:80kV
    由于負載等效電容的存在,脈沖寬度不可能做的很小,但是脈沖寬度越窄越不容易產生火花放電,除塵效果、節(jié)能特性也更好。目前國內企業(yè)與高校合作在研制納秒級電除塵脈沖電源,不知道各位網友有沒有好的建議和方案來分享學習。這個是某公司的方案,成本很貴,對器件參數要求很高,不容易實現。一種納秒級脈沖電源.pdf
0
回復
2018-02-01 08:51
       目前市場上脈沖電源價格較貴,運行還不是很穩(wěn)定,應用最大為高頻電源,方案就來自于阿爾斯通90年代的方案,通過調節(jié)頻率來調整輸出電壓,即調頻電源,IGBT工作在軟開關狀態(tài),頻率范圍為2kHz~20kHz,20kHz時輸出滿功率,輸出與逆變頻率并非線性關系,調節(jié)困難,設備一般運行在13kHz左右,變壓器輸入電流大,變壓器繞組困難經常出現故障,系統(tǒng)易失去諧振,軟開關變成硬開關,IGBT故障很常見,目前采用還在采用這種方案的廠家有:上海激光電源、金華大維、南京國電環(huán)保等。針對這種缺陷,目前市場上出現了恒高頻電源,逆變頻率恒定在15kHz或者20kHz,通過調節(jié)變壓器一次側的幅值調節(jié)高壓輸出,即調幅恒高頻電源,電源始終運行在最佳頻率,設備運行穩(wěn)定,功率因數高,電網諧波小,應用現場工作良好,目前采用這種方案的廠家有:廈門天源興、湖北新空電氣等。
0
回復
hth219
LV.3
5
2018-02-01 09:14
@沐之源電力電子
    目前市場上脈沖電源價格較貴,運行還不是很穩(wěn)定,應用最大為高頻電源,方案就來自于阿爾斯通90年代的方案,通過調節(jié)頻率來調整輸出電壓,即調頻電源,IGBT工作在軟開關狀態(tài),頻率范圍為2kHz~20kHz,20kHz時輸出滿功率,輸出與逆變頻率并非線性關系,調節(jié)困難,設備一般運行在13kHz左右,變壓器輸入電流大,變壓器繞組困難經常出現故障,系統(tǒng)易失去諧振,軟開關變成硬開關,IGBT故障很常見,目前采用還在采用這種方案的廠家有:上海激光電源、金華大維、南京國電環(huán)保等。針對這種缺陷,目前市場上出現了恒高頻電源,逆變頻率恒定在15kHz或者20kHz,通過調節(jié)變壓器一次側的幅值調節(jié)高壓輸出,即調幅恒高頻電源,電源始終運行在最佳頻率,設備運行穩(wěn)定,功率因數高,電網諧波小,應用現場工作良好,目前采用這種方案的廠家有:廈門天源興、湖北新空電氣等。
固定頻率模式,前級需要可控硅調壓,這樣的話,功率因素不高,而且容易受電網干擾。兩種各有利弊吧
0
回復
嘉舜
LV.1
6
2018-02-04 16:38
@hth219
固定頻率模式,前級需要可控硅調壓,這樣的話,功率因素不高,而且容易受電網干擾。兩種各有利弊吧
我有一個不夠十個人的電源開發(fā)小作坊,專門利用數控開關電源做特殊電源,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提出要求我來做。如高壓電源,雙脈沖電源,同步整流電源,,3000A換向電塬,勵磁電源等。多謝支持!
0
回復
hth219
LV.3
7
2018-02-06 08:25
@嘉舜
我有一個不夠十個人的電源開發(fā)小作坊,專門利用數控開關電源做特殊電源,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提出要求我來做。如高壓電源,雙脈沖電源,同步整流電源,,3000A換向電塬,勵磁電源等。多謝支持!
有DSP開發(fā)人員嗎?現在軟件是靈魂啊。
0
回復
2018-02-06 13:09
@hth219
有DSP開發(fā)人員嗎?現在軟件是靈魂啊。
    你們需要DSP軟件人員嗎,主要開發(fā)哪種設備?
0
回復
2018-03-16 13:15

      高頻電源相對常規(guī)電源性能確定提高很多,但是目前市場上的高頻電源都存在虛標的問題,在好幾個應用現場發(fā)現,浙江大維和上海激光額定1.6A輸出的電源,夏天只能出道1.4A(顯示屏顯示值),輸出71kV/1.4A,這樣變壓器輸出的有功功率:71kV*1.4A=99.4kV,這時候現場配電柜上電流表的顯示值才130A(經過鉗表確實顯示值是正確的),電網電壓390Vac,這時候電網輸入視在功率:1.732*390*130=87800VA=87.8VA,即使功率因數0.99也不對呀,這設備還能自帶發(fā)電的呀,哈哈。

     買的1.6A的電源,可能買到的是1.0A的,用戶多花錢了,這就是這里面的貓膩,目前上海、金華那邊的廠家都是這么干的,前兩年國外的阿爾斯通和夸普一直在投訴、打假,沒人管,得要有方舟子這種打假的精神。

0
回復
hylylx
LV.9
10
2018-03-16 14:02
@沐之源電力電子
   高頻電源相對常規(guī)電源性能確定提高很多,但是目前市場上的高頻電源都存在虛標的問題,在好幾個應用現場發(fā)現,浙江大維和上海激光額定1.6A輸出的電源,夏天只能出道1.4A(顯示屏顯示值),輸出71kV/1.4A,這樣變壓器輸出的有功功率:71kV*1.4A=99.4kV,這時候現場配電柜上電流表的顯示值才130A(經過鉗表確實顯示值是正確的),電網電壓390Vac,這時候電網輸入視在功率:1.732*390*130=87800VA=87.8VA,即使功率因數0.99也不對呀,這設備還能自帶發(fā)電的呀,哈哈。   買的1.6A的電源,可能買到的是1.0A的,用戶多花錢了,這就是這里面的貓膩,目前上海、金華那邊的廠家都是這么干的,前兩年國外的阿爾斯通和夸普一直在投訴、打假,沒人管,得要有方舟子這種打假的精神。
你不是說的脈沖電源嗎。
0
回復
hth219
LV.3
11
2018-03-16 16:33
@沐之源電力電子
  你們需要DSP軟件人員嗎,主要開發(fā)哪種設備?
就算做除塵電源,目前有用到微星的,TI的這兩種,單相、三相、高頻都有在做,有興趣聯(lián)系QQ14648683
0
回復
2018-03-22 13:06
@hylylx
你不是說的脈沖電源嗎。
目前市場上還是主要使用高頻電源,脈沖電源還是貴不少,穩(wěn)定性也差一些,很少項目用。
0
回復
2018-04-10 13:36
@沐之源電力電子
   高頻電源相對常規(guī)電源性能確定提高很多,但是目前市場上的高頻電源都存在虛標的問題,在好幾個應用現場發(fā)現,浙江大維和上海激光額定1.6A輸出的電源,夏天只能出道1.4A(顯示屏顯示值),輸出71kV/1.4A,這樣變壓器輸出的有功功率:71kV*1.4A=99.4kV,這時候現場配電柜上電流表的顯示值才130A(經過鉗表確實顯示值是正確的),電網電壓390Vac,這時候電網輸入視在功率:1.732*390*130=87800VA=87.8VA,即使功率因數0.99也不對呀,這設備還能自帶發(fā)電的呀,哈哈。   買的1.6A的電源,可能買到的是1.0A的,用戶多花錢了,這就是這里面的貓膩,目前上海、金華那邊的廠家都是這么干的,前兩年國外的阿爾斯通和夸普一直在投訴、打假,沒人管,得要有方舟子這種打假的精神。

關于除塵電源虛標問題,已經引起行業(yè)的重視,弄虛作假就是欺騙用戶。

0
回復
2018-04-10 13:40
@沐之源電力電子
關于除塵電源虛標問題,已經引起行業(yè)的重視,弄虛作假就是欺騙用戶。
高頻電源項目改造有搞的嗎
0
回復
dujing0127
LV.2
15
2019-09-20 23:02
@hth219
有DSP開發(fā)人員嗎?現在軟件是靈魂啊。
我們是用FPGA驅動電源。FPGA的實時響應更好。通信、控制、采樣   一籃子解決。
0
回復
dujing0127
LV.2
16
2019-09-20 23:21
@沐之源電力電子
高頻電源項目改造有搞的嗎

其實這個倡議書要只從輸入來計電源出力,這里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時因工況原因電源達不到最大出力,尤其每個電場伏安曲線不一樣。另外電源效率低的,也可能有大的功率輸入。其實我來提醒一下各位,這些廠家未必是虛標(但虛標的也有),對于整流后帶電容的電路,舉個單相整流的例子:220V整流到310V,由于電流都是在峰值時涌入,這時算功率時就不是有效值220V  X   I  了,有功電荷是在較高電勢時推入后極,所以輸入功率大致相當于300多V X   I。當然這絕不是電源高效的表現,其實這種電路的諧波電流對電網是種負擔。   對于三相整流電路這種效應沒有這么嚴重,但也可能測出輸出功率大于輸入功率的假象。當然如果你有UI能量積分表,那可能會比較真實。

0
回復
dujing0127
LV.2
17
2019-09-20 23:28
@沐之源電力電子
    目前市場上脈沖電源價格較貴,運行還不是很穩(wěn)定,應用最大為高頻電源,方案就來自于阿爾斯通90年代的方案,通過調節(jié)頻率來調整輸出電壓,即調頻電源,IGBT工作在軟開關狀態(tài),頻率范圍為2kHz~20kHz,20kHz時輸出滿功率,輸出與逆變頻率并非線性關系,調節(jié)困難,設備一般運行在13kHz左右,變壓器輸入電流大,變壓器繞組困難經常出現故障,系統(tǒng)易失去諧振,軟開關變成硬開關,IGBT故障很常見,目前采用還在采用這種方案的廠家有:上海激光電源、金華大維、南京國電環(huán)保等。針對這種缺陷,目前市場上出現了恒高頻電源,逆變頻率恒定在15kHz或者20kHz,通過調節(jié)變壓器一次側的幅值調節(jié)高壓輸出,即調幅恒高頻電源,電源始終運行在最佳頻率,設備運行穩(wěn)定,功率因數高,電網諧波小,應用現場工作良好,目前采用這種方案的廠家有:廈門天源興、湖北新空電氣等。
其實工作于LLC電路會在特定頻率及電壓段出現變壓器飽和的現象,國內有處理不好,所以會加前級調壓  后級高頻,但這并不是好的選擇,電路故障點多。像阿爾斯通   并沒有這樣,國內還有另一種方式處理,就是盡量加大變壓器設計余量,也不是很好的辦法。
0
回復
ruohan
LV.9
18
2019-09-21 13:41
@dujing0127
其實這個倡議書要只從輸入來計電源出力,這里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時因工況原因電源達不到最大出力,尤其每個電場伏安曲線不一樣。另外電源效率低的,也可能有大的功率輸入。其實我來提醒一下各位,這些廠家未必是虛標(但虛標的也有),對于整流后帶電容的電路,舉個單相整流的例子:220V整流到310V,由于電流都是在峰值時涌入,這時算功率時就不是有效值220V X  I 了,有功電荷是在較高電勢時推入后極,所以輸入功率大致相當于300多VX  I。當然這絕不是電源高效的表現,其實這種電路的諧波電流對電網是種負擔。  對于三相整流電路這種效應沒有這么嚴重,但也可能測出輸出功率大于輸入功率的假象。當然如果你有UI能量積分表,那可能會比較真實。[圖片]

找老張,他一個人就把除塵電源給干了,,

0
回復
dujing0127
LV.2
19
2019-09-21 20:40
@ruohan
找老張,他一個人就把除塵電源給干了,,

其實我就是一個人,從三維結構、散熱、仿真分析、PCB設計、嵌入式軟件、上位機控制、變壓器設計。不吹牛,但也不必低調??吹骄W上也還熱鬧,不必遮掩鋒芒,也許能認得幾個不錯的朋友,但的確也不會把幾年精髓全盤托出,否則能做的人數以千百,做好的人卻了了無幾,市場也要亂掉。其實像我們愿意拋頭露面的,都是半缸水,高手都是看到你的困惑也都忍笑而不語。高手一般都不高尚。路都是要自己去走,拿出來分享的都是些無關利害的。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想做這塊的,就是在一個場合看到咱們國內一個還算有名的廠家(不敢說)做的電源的,我吃一驚,工藝真的好差、按體積和質量算,功率密度也比較低(比阿爾斯通),所以我堅信有空間。雖然時機已然不像從前那么好。也看過網上變壓器有這么繞、那么繞,還有用PCB當繞組的,真的有點搞笑,他們得經歷過多大的挫折才有這種奇花的結果。這種方案,僅僅是可行。從成本和結構上,遠遠稱不上優(yōu)秀。這種結構是用于一些小功率密度需要要隔離的一些信號級場合。寄生電容是小了些,但解決寄生電容的辦法也很多呀。通向山頂的路不止一條,不過客觀說,能登頂的,也算個好漢,給他點個贊。我也說過,前級加調壓的,也未必是最好的方案。單級完全可以實現。我也知道他們是遇到了什么困難而非要加一級。另外,小功率的倍壓,大功率的直升,這些方案我也都做過。沒有一種方案是普適的。就像在小功率隔離電源(多路均壓、輸入適應)上反激有優(yōu)勢,功率再大就正激、半橋、全橋。(反激電源,電流脈動大,電流有效值和平均值比值大,熱效應明顯,不適合大功率。當然也有KW級的反激通信電源,但它的功率密度并不算高,主要是利用反激電動勢的多路均壓性好,負載調整率低。你得非常了解電路特性才能作出最合適的選擇。)。開關管也是,小功率MOS發(fā)熱小,因為它是阻性的,電流平方效應。小電流時,通態(tài)發(fā)熱很小,速度也高。但大功率普遍用IGBT了。倍壓電路多次泵升后帶載能力低,超大功率并不合適,倍壓電容在大電流、高溫、閃絡下壽命也是問題,沒錯,設計者始終要盯手頭的物料特性,倍壓不適合超大功率,一方面是有效電流熱效應大(請仿真分析),另一個就是器件還不夠可靠。但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變壓器的絕緣設計,也一定程度提高了高壓變壓器設計功率密度,繞制工藝。在小功率、超高壓(數十萬伏)上綜合優(yōu)勢大一些。

管子選擇上,有好多人還停留在參考別人上,不知道用哪個系列的,不知用多大容量的。不會用數據手冊  要么就試,炸了就換大一號。不能說所有人,肯定國內有不少廠子的工程師就這種水平。當然有時綜合評定后,也不是有唯一選型。但我的確見過,選型有巨大疑問的設備。早期國內抄阿爾斯通的,但你只能抄到一部分,他們的變壓器工藝你做不到,工作方式也有別,整體思路又沒有消化。這樣你就看到有些地方留下濃厚的阿爾斯通的影子,而其實在他的設計里這顯然并不合適的現象。舉個例子,有人問,為什么阿爾斯通電源上某個位置并了電容,而我一并就炸機,這就是連LLC基礎理論都不太明了的工程師。

我的確花了幾個月才把程序寫好,因為個人比較偏愛FPGA,整個程序都是原創(chuàng)。值得MARK一下。(曾經嵌入式控制部分沒能掌握的時候,控制系統(tǒng)仰仗別人,就是通信和控制有點問題,極其苦痛,所以自己撐握很重要。)其中有個MODBUS的程序段當時比較忙,想在網上淘個例程,后來各種BUG,最后還得自己重新來。只能再提醒一下各位,網上的捷徑多是陷進。天上不掉餡餅。天道酬勤,否則也不公平。

另外電路板這塊,重點還是如何穩(wěn)定和抗干擾了吧,設計板子時,思路一定要清楚,哪些是高頻易干擾信號、哪些是低頻信號、哪些信號可能引入強電干擾及怎樣阻擋、要有清楚的地系統(tǒng)布局(強電干擾串入時,地環(huán)流是怎樣走的).這塊也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系統(tǒng)結構設計時,也花了很大精力,主要還是細節(jié),這個也能決定成敗。油路的防漏、殼體的防水、風道的防塵。就簡單說一下風道,一般來說小風壓的風機在堵風后風量會嚴重損失。而大風壓的風機,往往功率要選很大風量才夠,而且一量堵風后,負壓太大,容易從各狹縫里茲水。當然也有的廠家直接放棄了對防塵的防護,防止堵灰。其實最合適的就是后傾式離心風機,風壓居中,風量不小。但在國內不是主流。       另外在設計上降低故障率的思路是盡可能把故障做成或,而不是與。舉個例子,有的廠家兩路冷卻系統(tǒng),一路IGBT  一路油路。兩個風機,只要一個風機壞,肯定故障。不是IGBT熱就是油熱。但如果把變壓器散熱和IGBT散熱風道串聯(lián),兩個風機一推一拉,這樣有一個壞,也能降額運行?;蛘弑M量一個風機,解決問題。我也見過兩風機并聯(lián)抽風的,擺在一起,當一個故障停轉,風直接會從這個壞的風口進,另一個風口出,不走主風道。這就是典型的設計失敗。(這只是舉個例子,只提思路,不主導結論。要考慮的問題也很多,串聯(lián)也要考慮后一級的溫度問題)

其實這個電路的各種理論才是最簡單的,細節(jié)才最不可控。所以你看國際一流企業(yè),都是細節(jié)勝出。誰都知道汽車發(fā)動機原理,但做好的不多。但我們還有好多同志還徘徊在基礎理論。應該加油

0
回復
zhangyiping
LV.9
20
2019-09-22 22:23
@dujing0127
其實我就是一個人,從三維結構、散熱、仿真分析、PCB設計、嵌入式軟件、上位機控制、變壓器設計。不吹牛,但也不必低調??吹骄W上也還熱鬧,不必遮掩鋒芒,也許能認得幾個不錯的朋友,但的確也不會把幾年精髓全盤托出,否則能做的人數以千百,做好的人卻了了無幾,市場也要亂掉。其實像我們愿意拋頭露面的,都是半缸水,高手都是看到你的困惑也都忍笑而不語。高手一般都不高尚。路都是要自己去走,拿出來分享的都是些無關利害的。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想做這塊的,就是在一個場合看到咱們國內一個還算有名的廠家(不敢說)做的電源的,我吃一驚,工藝真的好差、按體積和質量算,功率密度也比較低(比阿爾斯通),所以我堅信有空間。雖然時機已然不像從前那么好。也看過網上變壓器有這么繞、那么繞,還有用PCB當繞組的,真的有點搞笑,他們得經歷過多大的挫折才有這種奇花的結果。這種方案,僅僅是可行。從成本和結構上,遠遠稱不上優(yōu)秀。這種結構是用于一些小功率密度需要要隔離的一些信號級場合。寄生電容是小了些,但解決寄生電容的辦法也很多呀。通向山頂的路不止一條,不過客觀說,能登頂的,也算個好漢,給他點個贊。我也說過,前級加調壓的,也未必是最好的方案。單級完全可以實現。我也知道他們是遇到了什么困難而非要加一級。另外,小功率的倍壓,大功率的直升,這些方案我也都做過。沒有一種方案是普適的。就像在小功率隔離電源(多路均壓、輸入適應)上反激有優(yōu)勢,功率再大就正激、半橋、全橋。(反激電源,電流脈動大,電流有效值和平均值比值大,熱效應明顯,不適合大功率。當然也有KW級的反激通信電源,但它的功率密度并不算高,主要是利用反激電動勢的多路均壓性好,負載調整率低。你得非常了解電路特性才能作出最合適的選擇。)。開關管也是,小功率MOS發(fā)熱小,因為它是阻性的,電流平方效應。小電流時,通態(tài)發(fā)熱很小,速度也高。但大功率普遍用IGBT了。倍壓電路多次泵升后帶載能力低,超大功率并不合適,倍壓電容在大電流、高溫、閃絡下壽命也是問題,沒錯,設計者始終要盯手頭的物料特性,倍壓不適合超大功率,一方面是有效電流熱效應大(請仿真分析),另一個就是器件還不夠可靠。但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變壓器的絕緣設計,也一定程度提高了高壓變壓器設計功率密度,繞制工藝。在小功率、超高壓(數十萬伏)上綜合優(yōu)勢大一些。管子選擇上,有好多人還停留在參考別人上,不知道用哪個系列的,不知用多大容量的。不會用數據手冊 要么就試,炸了就換大一號。不能說所有人,肯定國內有不少廠子的工程師就這種水平。當然有時綜合評定后,也不是有唯一選型。但我的確見過,選型有巨大疑問的設備。早期國內抄阿爾斯通的,但你只能抄到一部分,他們的變壓器工藝你做不到,工作方式也有別,整體思路又沒有消化。這樣你就看到有些地方留下濃厚的阿爾斯通的影子,而其實在他的設計里這顯然并不合適的現象。舉個例子,有人問,為什么阿爾斯通電源上某個位置并了電容,而我一并就炸機,這就是連LLC基礎理論都不太明了的工程師。我的確花了幾個月才把程序寫好,因為個人比較偏愛FPGA,整個程序都是原創(chuàng)。值得MARK一下。(曾經嵌入式控制部分沒能掌握的時候,控制系統(tǒng)仰仗別人,就是通信和控制有點問題,極其苦痛,所以自己撐握很重要。)其中有個MODBUS的程序段當時比較忙,想在網上淘個例程,后來各種BUG,最后還得自己重新來。只能再提醒一下各位,網上的捷徑多是陷進。天上不掉餡餅。天道酬勤,否則也不公平。另外電路板這塊,重點還是如何穩(wěn)定和抗干擾了吧,設計板子時,思路一定要清楚,哪些是高頻易干擾信號、哪些是低頻信號、哪些信號可能引入強電干擾及怎樣阻擋、要有清楚的地系統(tǒng)布局(強電干擾串入時,地環(huán)流是怎樣走的).這塊也沒有遇到什么困難。系統(tǒng)結構設計時,也花了很大精力,主要還是細節(jié),這個也能決定成敗。油路的防漏、殼體的防水、風道的防塵。就簡單說一下風道,一般來說小風壓的風機在堵風后風量會嚴重損失。而大風壓的風機,往往功率要選很大風量才夠,而且一量堵風后,負壓太大,容易從各狹縫里茲水。當然也有的廠家直接放棄了對防塵的防護,防止堵灰。其實最合適的就是后傾式離心風機,風壓居中,風量不小。但在國內不是主流。    另外在設計上降低故障率的思路是盡可能把故障做成或,而不是與。舉個例子,有的廠家兩路冷卻系統(tǒng),一路IGBT 一路油路。兩個風機,只要一個風機壞,肯定故障。不是IGBT熱就是油熱。但如果把變壓器散熱和IGBT散熱風道串聯(lián),兩個風機一推一拉,這樣有一個壞,也能降額運行?;蛘弑M量一個風機,解決問題。我也見過兩風機并聯(lián)抽風的,擺在一起,當一個故障停轉,風直接會從這個壞的風口進,另一個風口出,不走主風道。這就是典型的設計失敗。(這只是舉個例子,只提思路,不主導結論。要考慮的問題也很多,串聯(lián)也要考慮后一級的溫度問題)其實這個電路的各種理論才是最簡單的,細節(jié)才最不可控。所以你看國際一流企業(yè),都是細節(jié)勝出。誰都知道汽車發(fā)動機原理,但做好的不多。但我們還有好多同志還徘徊在基礎理論。應該加油

上面18貼的他認識我,的確我把這個電源干了,0.12安72千伏的使用EE110的鐵氧體變壓器,使用頻率40千赫,變壓器次級輸出一萬伏左右,十倍壓整流器,額度輸出75千伏左右。我根本沒有采用所謂的可控硅三相電斬波即調幅法,也根本就沒有高頻降壓電路,就是只有一級直接出來的。為什么,兩級的效率肯定沒有一級的高,成本貴的很多。采用的不是硬開關,也不是移相方式,也根本不是LLC多諧振的方式,這個方式更加不好用,頻率輕載頻率變高,但是,高電壓的雜電容參數更大。也根本不是準諧振的所謂輕載頻率低,負載大頻率高,那么,也就是過去本人在論壇上發(fā)表提到的五代新技術,OK,圓滿解決這個技術問題的,就是說屬于準五代諧振技術,迎刃而解。而且,還不是使用昂貴的模塊IGBT,還是使用便宜的塑封管子并聯(lián)使用的。這個還是網一年多前申請了中國發(fā)明專利的技術,屬于獨一無二的,否則,就不能成為發(fā)明專利了。

    后來,我已經好長時間沒有上電源網了,當時因為有人打擾,就退出來,我也根本不想與別人吵架。也是后來基本上看不到我的出現的原因。而且,忙,也沒有那么多時間浪費,迷于上網,許多事情要做,需要扎扎實實的,就干脆后來不玩了。今天ruohan他知道的事情,找老張就是我 本人,所以就順便上網聊一下這個話題。

    總之,我現在非常干脆的,一種新型電路的出現,一概都不是大家過去的電路拓撲結構,一概通通淘汰了,我才不會使用兩級方式的調幅法,一步到位的。另外,還有,將變壓器次級的一萬伏,改成六千伏,就是采用16倍壓整流。這樣的好處就是變壓器匝電容減小了好幾倍,輸出高電壓的最大問題,就是匝電容非常大,引起諧波嚴重,電容屬于無功率但是負載通過的電流非常大,關斷電流也比較大,采用多倍壓整流的目的就是充分減小這個匝電容。我們知道,功率=電壓平方 /電阻,形成差不多三次方,電壓高的功率P值非常大,形成的無功通過的電流同樣非常大,導致實現管子零電壓導通非常困難的原因。所以,采用多倍壓整流,就是減小了匝電容的影響,頻率高一些的倍壓效率比較高,頻率低一些比較困難。這里也不能太高頻率,主要是IGBT的使用頻率比較低,40千赫不高不低,比較適宜。

    本人叫做新一代的LLC與LC組合的全諧振軟開關電路,大家根本不了解這個新型電路的巨大特點,新技術根本不會公開與炒作的,屬于秘密。

0
回復
zhangyiping
LV.9
21
2019-09-22 22:33
@zhangyiping
上面18貼的他認識我,的確我把這個電源干了,0.12安72千伏的使用EE110的鐵氧體變壓器,使用頻率40千赫,變壓器次級輸出一萬伏左右,十倍壓整流器,額度輸出75千伏左右。我根本沒有采用所謂的可控硅三相電斬波即調幅法,也根本就沒有高頻降壓電路,就是只有一級直接出來的。為什么,兩級的效率肯定沒有一級的高,成本貴的很多。采用的不是硬開關,也不是移相方式,也根本不是LLC多諧振的方式,這個方式更加不好用,頻率輕載頻率變高,但是,高電壓的雜電容參數更大。也根本不是準諧振的所謂輕載頻率低,負載大頻率高,那么,也就是過去本人在論壇上發(fā)表提到的五代新技術,OK,圓滿解決這個技術問題的,就是說屬于準五代諧振技術,迎刃而解。而且,還不是使用昂貴的模塊IGBT,還是使用便宜的塑封管子并聯(lián)使用的。這個還是網一年多前申請了中國發(fā)明專利的技術,屬于獨一無二的,否則,就不能成為發(fā)明專利了。  后來,我已經好長時間沒有上電源網了,當時因為有人打擾,就退出來,我也根本不想與別人吵架。也是后來基本上看不到我的出現的原因。而且,忙,也沒有那么多時間浪費,迷于上網,許多事情要做,需要扎扎實實的,就干脆后來不玩了。今天ruohan他知道的事情,找老張就是我本人,所以就順便上網聊一下這個話題。  總之,我現在非常干脆的,一種新型電路的出現,一概都不是大家過去的電路拓撲結構,一概通通淘汰了,我才不會使用兩級方式的調幅法,一步到位的。另外,還有,將變壓器次級的一萬伏,改成六千伏,就是采用16倍壓整流。這樣的好處就是變壓器匝電容減小了好幾倍,輸出高電壓的最大問題,就是匝電容非常大,引起諧波嚴重,電容屬于無功率但是負載通過的電流非常大,關斷電流也比較大,采用多倍壓整流的目的就是充分減小這個匝電容。我們知道,功率=電壓平方 /電阻,形成差不多三次方,電壓高的功率P值非常大,形成的無功通過的電流同樣非常大,導致實現管子零電壓導通非常困難的原因。所以,采用多倍壓整流,就是減小了匝電容的影響,頻率高一些的倍壓效率比較高,頻率低一些比較困難。這里也不能太高頻率,主要是IGBT的使用頻率比較低,40千赫不高不低,比較適宜。  本人叫做新一代的LLC與LC組合的全諧振軟開關電路,大家根本不了解這個新型電路的巨大特點,新技術根本不會公開與炒作的,屬于秘密。
上面網打錯字,我,還有重要的就是降低次級電壓的絕緣距離大大降低,十分之一全波整流的高電壓就是距離小了十倍,否則,鐵氧體尺寸小,骨架全部掏空還不夠 ,十分之一的次級電壓,就不是一個問題,輕松了相當多。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變壓器骨架的空間,變壓器同樣減小的非常多了。如果采用16倍壓整流的次級六千伏,豈不是更加輕松了嗎。
0
回復
dujing0127
LV.2
22
2019-09-23 14:06
@dujing0127
其實我就是一個人,從三維結構、散熱、仿真分析、PCB設計、嵌入式軟件、上位機控制、變壓器設計。不吹牛,但也不必低調。看到網上也還熱鬧,不必遮掩鋒芒,也許能認得幾個不錯的朋友,但的確也不會把幾年精髓全盤托出,否則能做的人數以千百,做好的人卻了了無幾,市場也要亂掉。其實像我們愿意拋頭露面的,都是半缸水,高手都是看到你的困惑也都忍笑而不語。高手一般都不高尚。路都是要自己去走,拿出來分享的都是些無關利害的。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想做這塊的,就是在一個場合看到咱們國內一個還算有名的廠家(不敢說)做的電源的,我吃一驚,工藝真的好差、按體積和質量算,功率密度也比較低(比阿爾斯通),所以我堅信有空間。雖然時機已然不像從前那么好。也看過網上變壓器有這么繞、那么繞,還有用PCB當繞組的,真的有點搞笑,他們得經歷過多大的挫折才有這種奇花的結果。這種方案,僅僅是可行。從成本和結構上,遠遠稱不上優(yōu)秀。這種結構是用于一些小功率密度需要要隔離的一些信號級場合。寄生電容是小了些,但解決寄生電容的辦法也很多呀。通向山頂的路不止一條,不過客觀說,能登頂的,也算個好漢,給他點個贊。我也說過,前級加調壓的,也未必是最好的方案。單級完全可以實現。我也知道他們是遇到了什么困難而非要加一級。另外,小功率的倍壓,大功率的直升,這些方案我也都做過。沒有一種方案是普適的。就像在小功率隔離電源(多路均壓、輸入適應)上反激有優(yōu)勢,功率再大就正激、半橋、全橋。(反激電源,電流脈動大,電流有效值和平均值比值大,熱效應明顯,不適合大功率。當然也有KW級的反激通信電源,但它的功率密度并不算高,主要是利用反激電動勢的多路均壓性好,負載調整率低。你得非常了解電路特性才能作出最合適的選擇。)。開關管也是,小功率MOS發(fā)熱小,因為它是阻性的,電流平方效應。小電流時,通態(tài)發(fā)熱很小,速度也高。但大功率普遍用IGBT了。倍壓電路多次泵升后帶載能力低,超大功率并不合適,倍壓電容在大電流、高溫、閃絡下壽命也是問題,沒錯,設計者始終要盯手頭的物料特性,倍壓不適合超大功率,一方面是有效電流熱效應大(請仿真分析),另一個就是器件還不夠可靠。但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變壓器的絕緣設計,也一定程度提高了高壓變壓器設計功率密度,繞制工藝。在小功率、超高壓(數十萬伏)上綜合優(yōu)勢大一些。管子選擇上,有好多人還停留在參考別人上,不知道用哪個系列的,不知用多大容量的。不會用數據手冊 要么就試,炸了就換大一號。不能說所有人,肯定國內有不少廠子的工程師就這種水平。當然有時綜合評定后,也不是有唯一選型。但我的確見過,選型有巨大疑問的設備。早期國內抄阿爾斯通的,但你只能抄到一部分,他們的變壓器工藝你做不到,工作方式也有別,整體思路又沒有消化。這樣你就看到有些地方留下濃厚的阿爾斯通的影子,而其實在他的設計里這顯然并不合適的現象。舉個例子,有人問,為什么阿爾斯通電源上某個位置并了電容,而我一并就炸機,這就是連LLC基礎理論都不太明了的工程師。我的確花了幾個月才把程序寫好,因為個人比較偏愛FPGA,整個程序都是原創(chuàng)。值得MARK一下。(曾經嵌入式控制部分沒能掌握的時候,控制系統(tǒng)仰仗別人,就是通信和控制有點問題,極其苦痛,所以自己撐握很重要。)其中有個MODBUS的程序段當時比較忙,想在網上淘個例程,后來各種BUG,最后還得自己重新來。只能再提醒一下各位,網上的捷徑多是陷進。天上不掉餡餅。天道酬勤,否則也不公平。另外電路板這塊,重點還是如何穩(wěn)定和抗干擾了吧,設計板子時,思路一定要清楚,哪些是高頻易干擾信號、哪些是低頻信號、哪些信號可能引入強電干擾及怎樣阻擋、要有清楚的地系統(tǒng)布局(強電干擾串入時,地環(huán)流是怎樣走的).這塊也沒有遇到什么困難。系統(tǒng)結構設計時,也花了很大精力,主要還是細節(jié),這個也能決定成敗。油路的防漏、殼體的防水、風道的防塵。就簡單說一下風道,一般來說小風壓的風機在堵風后風量會嚴重損失。而大風壓的風機,往往功率要選很大風量才夠,而且一量堵風后,負壓太大,容易從各狹縫里茲水。當然也有的廠家直接放棄了對防塵的防護,防止堵灰。其實最合適的就是后傾式離心風機,風壓居中,風量不小。但在國內不是主流。    另外在設計上降低故障率的思路是盡可能把故障做成或,而不是與。舉個例子,有的廠家兩路冷卻系統(tǒng),一路IGBT 一路油路。兩個風機,只要一個風機壞,肯定故障。不是IGBT熱就是油熱。但如果把變壓器散熱和IGBT散熱風道串聯(lián),兩個風機一推一拉,這樣有一個壞,也能降額運行?;蛘弑M量一個風機,解決問題。我也見過兩風機并聯(lián)抽風的,擺在一起,當一個故障停轉,風直接會從這個壞的風口進,另一個風口出,不走主風道。這就是典型的設計失敗。(這只是舉個例子,只提思路,不主導結論。要考慮的問題也很多,串聯(lián)也要考慮后一級的溫度問題)其實這個電路的各種理論才是最簡單的,細節(jié)才最不可控。所以你看國際一流企業(yè),都是細節(jié)勝出。誰都知道汽車發(fā)動機原理,但做好的不多。但我們還有好多同志還徘徊在基礎理論。應該加油
另外  也不得不說,高頻的門檻還是進來了不少人。 脈沖市場用量少(脈沖技術我們也掌握)   所以還是打算搞納秒級電催化電源,這個電學只是一方面(很多器件工作在極限狀態(tài)),化學也是重點。目前入圍的人也少
0
回復
zhangyiping
LV.9
23
2019-09-23 18:25
@dujing0127
另外 也不得不說,高頻的門檻還是進來了不少人。脈沖市場用量少(脈沖技術我們也掌握)  所以還是打算搞納秒級電催化電源,這個電學只是一方面(很多器件工作在極限狀態(tài)),化學也是重點。目前入圍的人也少

搞什么脈沖電源,根本就是不實用的東西,脈沖通常采用可控硅,可以承受相當大的峰值電流,IGBT不行,為什么這么搞,就是匝電容非常大,但也是屬于電容的能量存儲,然后泄放,目前就是困擾這個技術問題,但是,這種做法的效率非常低,成本高,不經濟,還是完全直流開關電源方式實際實用的多,性價比高。

    還有,我采用的鐵氧體,然而,大家都是采用非晶態(tài)變壓器,非常昂貴的,屬于半硅鋼片,所以,頻率不能使用太高,通常采用15千赫,頻率低的倍壓整流需要更大容量的電容,如我這里采用40千赫的頻率,倍壓整流的電容量當然是15/40,的關系,這樣電容不需要太多,成本不到一半。鐵氧體變壓器的價格幾百塊,是非晶態(tài)幾千塊的十分之一,想想看,成本低的太多了,還有,我充分的軟開關條件,損耗非常小,提高頻率一些不是一個問題,否則,IGBT也不能使用太高的頻率,通常限制20千赫以下,我這里40千赫以上沒有問題,在于真正的也就是我?guī)啄甓嗲暗摹拘乱淮浵腴_關電源變換技術專題討論】,的的確確,提到的五代全諧振技術,確實已經讓我實現了,準五代技術其實四代半技術。這個新型拓撲電路方式,實踐充分證明行之有效,損耗小效率高成本低。同行搞什么兩級方式的調幅,也許就是一個笑話,就是說一級方式豈不是效率肯定更高,成本更低的多。目前的中國技術就是非常落后,美國九十年代的電源技術中國還沒有,那時屬于四代技術,目前實實在在的人家采用了五代技術,中國還停留在三代技術,我已經實現了準五代技術,靠近了,效果非常不錯的,代數不高,空談與炒作變換效率能夠多少,這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空談,效率高在于技術的升級,沒有升級一概就是胡扯,子虛烏有,開關管損耗不可能充分的減小,那么,效率就不可能充分的提高,是這么一回事的。

0
回復
dujing0127
LV.2
24
2019-09-24 11:19
@zhangyiping
搞什么脈沖電源,根本就是不實用的東西,脈沖通常采用可控硅,可以承受相當大的峰值電流,IGBT不行,為什么這么搞,就是匝電容非常大,但也是屬于電容的能量存儲,然后泄放,目前就是困擾這個技術問題,但是,這種做法的效率非常低,成本高,不經濟,還是完全直流開關電源方式實際實用的多,性價比高。  還有,我采用的鐵氧體,然而,大家都是采用非晶態(tài)變壓器,非常昂貴的,屬于半硅鋼片,所以,頻率不能使用太高,通常采用15千赫,頻率低的倍壓整流需要更大容量的電容,如我這里采用40千赫的頻率,倍壓整流的電容量當然是15/40,的關系,這樣電容不需要太多,成本不到一半。鐵氧體變壓器的價格幾百塊,是非晶態(tài)幾千塊的十分之一,想想看,成本低的太多了,還有,我充分的軟開關條件,損耗非常小,提高頻率一些不是一個問題,否則,IGBT也不能使用太高的頻率,通常限制20千赫以下,我這里40千赫以上沒有問題,在于真正的也就是我?guī)啄甓嗲暗摹拘乱淮浵腴_關電源變換技術專題討論】,的的確確,提到的五代全諧振技術,確實已經讓我實現了,準五代技術其實四代半技術。這個新型拓撲電路方式,實踐充分證明行之有效,損耗小效率高成本低。同行搞什么兩級方式的調幅,也許就是一個笑話,就是說一級方式豈不是效率肯定更高,成本更低的多。目前的中國技術就是非常落后,美國九十年代的電源技術中國還沒有,那時屬于四代技術,目前實實在在的人家采用了五代技術,中國還停留在三代技術,我已經實現了準五代技術,靠近了,效果非常不錯的,代數不高,空談與炒作變換效率能夠多少,這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空談,效率高在于技術的升級,沒有升級一概就是胡扯,子虛烏有,開關管損耗不可能充分的減小,那么,效率就不可能充分的提高,是這么一回事的。
其實目前的脈沖電源用的是IGBT方案,可控硅速度不行,系統(tǒng)反向時間窗口太短時,不能可靠關斷,后果嚴重。其實史密斯的方案(見一樓圖)還是非常經典的。IGBT工作于0電流開通  0電壓關斷    并且更難能可貴的是脈沖下行時的能量基本都能回收到原邊。這個系統(tǒng)最大的問題是,閃絡時,變壓器副邊上的Cc 上的能量會反射到原邊。處理好這個沖擊就可以了。另外注意  系統(tǒng)峰值功率達到10-20MW 的變壓器設計    高頻負壓電源的配合問題。 說說也簡單的,但做過的人基本都燒過一筐東西才會出結果的。我做高頻時幾乎沒有失手燒過管,但脈沖還是小有失手,但總體來說,沒有感覺到艱難。
0
回復
2019-11-25 11:30
@dujing0127
其實工作于LLC電路會在特定頻率及電壓段出現變壓器飽和的現象,國內有處理不好,所以會加前級調壓 后級高頻,但這并不是好的選擇,電路故障點多。像阿爾斯通  并沒有這樣,國內還有另一種方式處理,就是盡量加大變壓器設計余量,也不是很好的辦法。
這個比較專業(yè),一定是搞過類似電路的,之前搞這個東西時也發(fā)現這個問題,高頻變壓器有些低頻段,變壓器飽和,往往是通過增加磁芯尺寸,讓變壓器硬抗。
0
回復
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