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老師,水工,各位高手,我總結(jié)一下可稱精華的眾貼中的心得:
充電:
首先,無論是脈沖充電還是恒流恒壓浮充型,析氧析氫電壓是關鍵,溫度補償是關鍵中的關鍵
常溫25度,記住單節(jié)析氧電壓2.35和析氫電壓2.42v,溫度系數(shù)-4mv/度(一說-3,一說-3.6,我暈,好在差不太多)
析氧電壓VO=n·2.35+n·(4mV)·(25℃-Ta)
析氫電壓VH=n·2.42+n·(4mV)·(25℃-Ta)
浮充電壓VF=n·2.25+n·(4mV)·(25℃-Ta)
式中:n電池單格數(shù)
Ta環(huán)境(電池)溫度
溫度補償,方便的話,測量電池溫度,不方便就測量環(huán)境風溫(如36121所作),得到實際溫度下的析氧析氫電壓.從壽命著想,析氧尚可偶爾為之,析氫千萬避免.
以36v12AH的電池組為例:
恒流恒壓浮充型不用細說,給恒流(小于0.25C,廠家標準一般是0.1C)充到電池電壓小于析氫電壓,(如果是小于析氧電壓估計后續(xù)充電太慢),轉(zhuǎn)成這個電壓的恒壓充電,到電流小于350毫安,(該是多少C啊??)轉(zhuǎn)浮充電壓
脈沖充電型的:正脈沖充電,脈沖峰值不超過0.5c,負脈沖放電,峰值放電電流是峰值充電電流的1.5到3倍,(應該是絕對電流吧 ,不應該是這個電流再減去充電電流才是實際放電電流吧??),正脈沖充電,停,負脈沖放電,停,測量開路電壓,沒到析氧點,就放心大膽繼續(xù),到了,一個是減小脈寬再試試,這時正脈沖的脈快越來越窄,或者降低脈沖幅度試試,看大家用什么控制方法啦.減小脈寬估計方便,但是不減小峰值幅度是否會帶來更大的副反應,我沒有找到資料.
趙老師提供參考參數(shù):充電脈沖寬度900mS,間隔10mS,放電50mS,測試開路電壓40mS.放電脈沖選用3歐姆電阻.放電電流為3~4.5A.從克服極化的角度來說,所加的負脈沖時間上要很短.一般在時間上往往是正脈沖的3%以內(nèi).幅度上來說,是正脈沖的1.5~3倍.
充電頻率是HZ級別,如2HZ,去硫化取8.33KHZ.
充電器是根據(jù)沒有脈沖時候電壓來判斷電池是否充滿呢還是在有脈沖的時候測量電壓來做判斷呢?采用2種方法都有,還有采用平均值的第三種方法,各有千秋.
當電池內(nèi)阻比較大的時候,充電的峰值電壓和開路電壓相差比較大.為了排除鉛酸蓄電池的硫化對電池的影響,一般也是采用測試開路電壓的.
在恒流充電的狀態(tài)下,取電池充電電壓與開路電壓的差與充電電流之比,就反應了電池的內(nèi)阻.通過內(nèi)阻,還可以判斷一些電池的定性的狀態(tài).但是,這個電池內(nèi)阻包含了極化的內(nèi)阻.與交流法測試的內(nèi)阻可能不一致,不能夠作為電池內(nèi)阻的數(shù)據(jù),但是可以作為定性分析使用.
通過大量統(tǒng)計分析,可以運用對電池內(nèi)阻的定性分析作出更加智能的充電器,不過,恐怕難在統(tǒng)計分析本身,只有專業(yè)廠家才有條件作啦.
另外建議對電池的充電溫度進行監(jiān)控,作為異常終止條件,防止熱失控;
為防止熱失控,建議恒流恒壓型充電器在轉(zhuǎn)入恒壓后控制充電電流不能反升,建議脈沖型充電器的充電占空比只能減小不能增大,控幅型的幅度只能減小不能增大
智能充電器主要智能還是在兩方面,其一為算法,即如何采取方法快充有不折損壽命甚至比常規(guī)方法延長壽命;其二為多種保護功能,如,電池接入的判斷,初始化,過流過壓超溫保護,甚至雷擊啦,斷電重啟動等等.這里討論算法較多,其他的功能希望大家多討論啦.
下面說放電(用電)
淺放勤充,
7-15次后進行一次較深的放電(水工言之)
放電終止電壓VZ=n·1.75+n·(4mV)·(25℃-Ta)
考慮到電池的均衡,建議比上述值高0.5V為終止電壓;
請趙老師,水工等高手評估指正.
另:鉛鈣、鉛銻合金材料極板,以及膠體電池的析氫、析氧、浮充、終止電壓有何種區(qū)別呢?(25度室溫條件)
關于鉛酸充電器的小結(jié)性發(fā)言,請趙老師等高手指正
全部回復(4)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