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個貼子里,悠然回一個話題,是為解決一個固定頻率的濾波的處理,建議用一個“陷波器”來濾除掉這個頻率,當時半導狂人一伙無知瘋狂的攻擊了這個建議,說是“L C效果會更不好,不但要看濾波,還要注意ESR,加上一個電感,等于嗇了ESR,濾波效果會更差”。真的是這樣的嗎?這些人真的是“高手”嗎?當時我沒有試驗過,沒有發(fā)表對這件事有任何的看法。這幾天有點空了,我搭接了電路做了一次試驗,頻率從100Hz-10M,也就是我的信號發(fā)生器的頻率范圍,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所謂的用“ESR理論”來胡亂解釋的純粹是三流角色,電路如下:
我在選擇輸出方式時,用了直流輸出、復合音頻信號輸出兩種。 在直流輸出下,圖1、圖2、圖3、圖6都有一定的濾波作用,但效果遠不及調(diào)好的圖4與圖5。在交流輸出時,圖1的電容無論如何選擇,都對高頻部分的衰減較大,基本是不可取的。而圖4與圖5,濾波效果卻幾乎不受影響。
試驗證明了這些只做過幾天的“工程師”的偏激議論是錯誤的,雖然事情過去了一年多,但總算能有時間讓我證實了一上,看來當初攻擊人家貼子的那一伙,僅僅是在流角色,充其量只做過幾天的電源罷了,對各種電路的性能與技巧,相差太遠太遠了。
在詳細分析試驗時,我畫了下面的電路:
按半導狂人那伙人的意思:左邊的圖中,兩個元件的內(nèi)阻加在一起,其內(nèi)阻一定大于右邊的圖。如果理解不深,也會這樣認為。但實際實驗時證明:對單一頻率,左邊的“內(nèi)阻 ”要比右邊的小得多,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果用右邊的簡單的濾波,無論電容如何取值,都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但用左邊的,當其諧振達到某個頻率時,內(nèi)阻突然就為零了。我剛才用“內(nèi)阻”加引號,是因為我還不太理解它是否能稱之為內(nèi)阻。
仔細想一想也明白了道理,我今天不打出來,現(xiàn)在就請當初惡意攻擊的那一伙人跳出來吧,解釋一下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