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自己DIY,或者是一些要求不是很嚴格的場合,兩層板隨便布一下,只要沒有短路,斷路的情況,基本都可以工作。甚至如果不考慮成本,上到4層板,反而布板還更快,更輕松,因為這樣就有了更多的空間,更容易把線走通。但是如果需要進行量產并投入市場銷售的產品。那深入地去考慮布局布線就不得不納入到我們考慮的范疇了。只有這樣,板子的穩(wěn)定性及抗干擾性等才能經受住考驗。特別是一些行業(yè)的產品,比如汽車,醫(yī)療,通信等,需要符合相關的法規(guī)標準,才能夠準許上市。
下面我們開始:
1、要確認拿到的原理圖是經過審核的最新原理圖。
2、要確認原理圖中的每個封裝都是符合設計要求的。
1)、貼片器件還是直插器件?從可生產性及可維修性上來說,盡量選用貼片器件;
2)、封裝的大???同樣功能的器件,封裝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考慮。封裝小的占用面積 小,封裝大的功率大;
3)、一些BGA芯片,焊盤的大小設置是否合理,應當去核對芯片規(guī)格書中給出的尺寸,按照建議值去設定。如果BGA焊盤大小設置不合理,很可能導致芯片應力不足,或者造成虛焊的情況;
3、與結構同事確認板子的外框尺寸、限高尺寸、關鍵器件的位置;
4、根據所做板子的情況,設定layout的規(guī)則;
5、根據元器件的規(guī)模,板子的空間,型號的屬性等等設置板子的層疊結構;
6、預布局
根據產品需求,把各個功能模塊的器件按照分區(qū),分別放置。目的是初步評估器件的布局可行性;比如電源電路,數字電路,模擬電路,功率電路等等;
7、布局
布局是根據規(guī)則經驗進行的進一步對元器件的安排放置。主要需要考慮以下內容:
1)晶振的放置要盡量貼近mcu;
2) IC的退耦電容要就近放置;
3)元器件的放置要盡可能遠離板邊。如果過于靠近板邊,有造成損壞失效的可能;其次阻容器件相對靠近板邊位置的,要平行于板邊放置。原因是阻容承受水平應力的能力要強于垂直應力;通俗說就是器件不容易損壞;
4)考慮可維護性與可維修性,貼片單邊對齊,字符方向一致,封裝方向一致;
5)發(fā)熱元件能緊鄰導線和熱敏元件;高熱器件要均衡分布;
8、布線
1)信號走線盡量短;走線短能減少分布電容和分:布電感的影響,減少受干擾的可能;
2)PCB設計中應避免產生銳角和直角,產生不必要的輻射;
3)PCB布線與布局不允許出現一端浮空的布線,為避免“天線效應”;
4)PCB布線3W規(guī)則:為減少線間竄擾,應保證線間距足夠大,當線中心距不少于3倍線寬時,則可保持70%的電場不互相干擾,如要達到98%的電場不互相干擾,可使用10W規(guī)則。
9、檢查
1)DRC全稱:設計規(guī)則檢查;是保證PCB可用性的第一個屏障。DRC的檢查會根據此前設置的規(guī)則來進行。如果不符合規(guī)則,則會在檢查的報告中給出警告或錯誤信息;
2)3D模式 ;每次布板完成,我都會打開3D模式看一下。有些元素需要在3的模式查看,才能夠看清楚;比如元器件的位號是否放置妥當?板子上有無異常的開窗?是否有器件存在干涉?
3)單層模式;單獨每一層都進行檢查;這個是多層板的時候,肯定是要看下的,主要看走線是否合理,有無可以優(yōu)化的空間;
此外,如果時間允許或者電路規(guī)模不大的情況下,還是要對板子進行一個全面的檢查。我自己總是有這種強迫癥;
10、輸出交付物
Altium designer 制作PCB交付文件的方法, 參考下方的兩個鏈接:
GERBER圖 Altium Designer18 Gerber 文件的生成方法
貼片圖Altium Designer 18 貼片圖的生成方法
以上這些是我快速想到的,按照 PCB layout 流程順下來的一些必須要遵守或考慮的原則規(guī)范,實際上遠遠不止這些。還有哪些你認為是設計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的原則呢?歡迎評論區(qū)留言。